柳州工务段柳州探伤车间柳州探伤工区女子探伤班:

巾帼不让须眉 柔肩勇担重任

本报记者 廖景芝 黄圯 通讯员 陈俊良 安慧翔

字数:3,923 2025年08月26日 综合

    女子探伤班职工不惧烈日认真工作。    陈俊良 摄

  桂中大地山高林密,以喀斯特地貌闻名的连绵大山中,湘桂、黔桂、焦柳等山区铁路干线穿行其间。
  “ 探伤完毕,这个钢轨焊缝没问题。”伴随着“滋滋——”的电流声,柳州工务段柳州探伤车间柳州探伤工区女子探伤班成员紧握探头,贴在抹满黄油的钢轨焊缝接口上,娴熟地快速移动着。
  酷暑下,她们未有丝毫懈怠,因为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潜伏着风险隐患。姑娘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负责除锈涂油的姑娘麻利地清除铁锈并将耦合剂均匀涂在钢轨上,负责探伤检查的姑娘则紧盯探伤仪屏幕,认真检查分析钢轨表面状态。一旦发现信号异常,她们就会立即俯身,仔细检查铁轨上的每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这些绽放在线路旁的“黄玫瑰”,以专业与坚韧守护着铁路安全畅通。

破茧:勇担当,接受新挑战


  钢轨探伤是铁路安全的重要防线,通过超声波探伤仪和手工检查锤检测钢轨内部伤损及异常,从而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行车安全。因此探伤工也被称为“钢轨B超师”。
  探伤作业在传统上是男性主导的领域,性别差异带来的挑战不言而喻。在这一传统“男儿赛场”上,女工们如何展现半边天的风采?女子探伤班的女孩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谁说女子不如男?清一色橘黄色工装、头顶竹编斗笠,一台探伤仪20多斤,每天上线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女子探伤班的姑娘们身着统一的作业服,将头发盘起来挽在脑后,精干利索。班前点名分工后,年轻的女职工纷纷戴上手套,提上探伤仪,前往作业地点,一天的工作由此开始。
  到达作业现场,她们熟练地对钢轨进行除锈、涂抹耦合剂,右手拿着探头在焊缝处来回移动,左手扶着焊缝探伤仪,双眼仔细盯着屏幕上的波形,观察有无异常,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我加入女子探伤班的第一天,班长覃丝丝就告诉我:进了女子班,就要把‘有我无伤’的目标刻在心里。”班组成员唐春雨说。
  作业中下蹲、检测、站起,如此反复动作是焊缝探伤工作的日常。探完一个焊缝需要花费10分钟左右。为防止久蹲脚麻,她们带着自制的简易小板凳。别看是坐着探伤,腰酸背痛的感觉却丝毫不减,每当探完一个焊缝站起来时,她们都得慢慢直起腰。一个班下来,她们要重复上百次下蹲和起立的动作。
  探伤工作不仅是体力活,也是脑力劳动。这份对细致度要求极高的工作,在女孩子手中更是显得得天独厚。她们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漏掉任何一个可疑之处。钢轨的波形在显示屏上一闪一闪、稍纵即逝,如果平时没有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很难发现钢轨是否有损伤。
  “女子班组从无到有,是我们积极落实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的大胆尝试,也是优化用工结构、丰富人才成长渠道的创新举措。”该段段长陈文春介绍,受焊缝头内部留存铁屑、焊缝表面不平整等诸多干扰因素影响,焊缝的探测比整轨探伤难度更大,而女职工正好在细心谨慎方面有优势。因此,该段打破常规思维、转变固有观念,于2013年迈出培养女子探伤班组的第一步,成为集团公司首例。
  “班组人员在变,但坚韧不拔、勇于突破、团结奋进的本色永不变;班组年龄结构在变,但扎根一线、干事创业的初心永不变。”第五任班长覃丝丝说。
  勤劳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女子探伤班用12年时间交出一份份耀眼答卷:“全国青年文明号”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巾帼文明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优秀奖”……一项项荣誉背后,是她们在钢轨巡诊路上全力以赴的身影。

绽放:不服输,成就硬核实力


  “我在这个班组12年,班组成立之初除了三位有探伤经验的老师傅,其他人都是新手,但大家都铆足一股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现任探伤班班长覃丝丝说起身边的探伤女工,满脸自豪。
  理想和热爱让姑娘们聚在一起。湖南妹子邬洁原本学的是路桥专业,她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虽然半路出家,但还是想挑战自己!”邬洁说。来探伤班报到那天,正好碰上秋检,上班第一天她便走了十几公里路,脚上起了两个晶莹的大水泡,每走一步都艰难。如今,她完全适应了探伤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当时的班长蒙海芳安慰我,过阵子水泡磨成老茧就好了。现在看来,这些茧子就是我们的勋章。”
  一路走来,女子探伤班的姑娘们并不是一帆风顺。
  “风吹日晒,凡是上了线路的女孩看起来都要比同龄人显大些。”
  “半夜作业时,周围静得可怕,不知道从哪里就窜出鼠虫蛇蚁。”
  “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经常浑身湿透,整个人臭烘烘。”
  “ 压根不敢穿凉鞋,脚上都是老茧,太难看了。”
  ……
  谈起初到班组的感受,姑娘们脱口便是一个“苦”字。而今再次谈起来,她们又好像已经忘了‘苦’,只记得大家一起并肩作战的美好回忆。“我们互相鼓励,分享经验,就像同甘共苦的一家人。”
  2014年夏天,在柳州站的一次夜间作业,因突如其来的暴雨不得不中止,所有人须立即返回入口。在返程路上,雨越下越大,身上的雨衣形同虚设,沿途也没有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有人只好硬着头皮加速往前跑,任凭汗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
  “我们头顶是接触网,惊雷过后,一道闪电劈到我们面前,与接触网擦出闪亮的火花,把大家吓得呆在原地不敢动。”刘玉娟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就算在这种境遇下,姐妹们还下意识地把仪器牢牢地抱在怀里,生怕被雨淋湿。”
  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这些探伤姑娘们都会照常出工作业,几年如一日,为钢轨号脉。
  2023年的春节,当人们沉浸在阖家团圆的喜庆氛围中时,女子班组接到“洛满站4号道岔可动心道岔翼轨更换完毕,做好探伤准备”的临时通知,她们驱车来到乡镇小站准备作业。
  面对复杂的现场设备,当现场负责人抛出“要不要脱杆”“有没有把握在半小时之内完成任务”等一系列问题时,班长覃丝丝给出了最坚定的答复,探伤必须全面覆盖,任务一定完成。
  当时正值初春时节,寒风料峭。覃丝丝顾不上严寒,半跪在尖锐的石砟上,手中的声波探头快速精准地抵在轨头、轨底的不同位置,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波形,生怕漏过一处细微变化。哪怕双手已经冻得红肿,她仍然坚持将波形复核了一遍又一遍。天窗时间很快过半,现场弥漫着紧张的氛围,仿佛能用肉眼看到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直到第五遍波形显示钢轨内部正常无伤损,大伙拧紧的心才稍稍放松了一点。当现场负责人举着对讲机喊出“15分钟,波形数据复核准确”时,在场所有的抢险人员都对女孩们竖起了大拇指。现场的老师傅们用桂柳话讨论着:“这帮女娃仔技术阔以(可以)啵,比男滴还狠,手又稳又快!”
  因为姑娘们的专业和坚持,“女子探伤班”的名号在全段越来越响。

同行:共奋进,凝聚零差错战力

  在车间的练功房里,摆放着二十几组不同类型的伤轨钢轨试块。每到休息的时候,女子探伤班的女工总会拿着探伤仪对伤损试块进行探伤,总结探伤经验做法,并用本子记录下来进行讨论。
  为提升业务,做到精确探伤,女子探伤班组依托探匠创新大师工作室,针对钢轨焊缝不同部位、不同伤损、不同条件、不同工艺等探伤难点,个性化设置练功课题,让班组职工不断钻研钢轨焊缝探伤技术,在焊缝试块上反复探、反复测、反复量、反复辨,总结提炼出“听、看、量、断”“四字”工作法,使焊缝探伤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了50%。
  一次夏天正午,女子探伤班接到翼轨探伤的任务,一到现场,就发现2米长的轨腰上有6到8个拇指宽的空心螺孔,超声波在此产生复杂反射,形成了真假交织的信号,就像探伤“迷魂阵”。
  当时,阳光炽烈,她们仔细控制着探头的角度和速度,即使隔着手套,也能感受到钢轨的灼热,充当耦合剂的水,滴在轨面瞬间便蒸发殆尽,超声波探头耦合不良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大家屏息凝神,用眼睛捕捉螺孔波形“穴位”,用耳朵分辨螺孔波与裂纹波的音频差异,遇到复杂区域更是放慢动作,在每个螺孔处都确保扫查三遍以上。
  细心的校验带来了工作的成果,姑娘们在对比波形差异中发现了2号螺孔存在细微裂纹,并在后续的换件检验中得到证实。更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这次实战经验催生了“可动心道岔翼轨探伤对比试块”,这个项目不仅斩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四等奖,还填补了狭小空间精密探伤的技术空白。
  “我算是老成员了,看着班组里的小姑娘们从单身到成为妈妈,从业务新手到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工、技师。”在探伤岗位上亲历了班组12年发展的刘玉娟说道,“班组平均年龄也由24岁增长为现在的30岁。”简单的两个数字,道出了姑娘们的坚守。
  作为大师姐,刘玉娟认为探伤是一门技术活儿。在检查过程中,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师妹们能够快速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
  00后陈思羽去年从南宁工务段线路检修车间调至柳州工务段,主动报名成为女子探伤班的一员。作为刚参加工作的00后,她常因经验不足加班加点分析检测数据,时常感到身心疲惫,有时睡觉的时候会因梦到工作失误被吓醒。了解新人的紧张,女子探伤班的姐姐们工作上分享经验,生活上主动关心,让她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经过不懈努力,陈思羽快速提升了专业技能,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很快适应了职场节奏,并考取了探伤Ⅰ级证书。
  时光为鉴守初心,步履为尺量山河。她们秉持“不漏判、不误判、不错判”的工作理念,转战于湘桂、焦柳、黔桂及柳州枢纽等普速铁路508.019公里铁路线路、427组道岔间,探检钢轨焊缝107352头,发现各类伤轨607处,没有出现一次漏探、误判。她们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守护着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她们不仅是工作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好同事,工作之外还是相处融洽、团结友爱的好姐妹。在闲暇之余,她们会一同出游、跳舞、唱歌,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也正是她们亲密无间的关系才使工作配合更加默契。
  作为集团公司的首支女子探伤班,姑娘们肩负着保障桂北铁路安全运行的重任。当每一次成功检测出关键隐患,避免潜在事故的时候,她们都会感到由衷地自豪。
  12年来,她们秉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在安全生产、业务技能提升、攻关创效等方面狠下功夫,在探伤岗位上绽放出最美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