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林(右)在车辆检修现场指导作业。 赵诗霖 摄 秋日南宁,热浪未消。在南宁车辆段段部检修库内,一列列旅客列车静待“体检”。
南宁车辆段空电车间副主任冯其林俯身在一辆车的塞拉门前检测开关状态,目光专注而沉静。“这个门在库里测试一切正常,可一上线就容易‘闹脾气’,我们得给它做个‘动态心电图’。”
今年37岁的冯其林,前不久刚刚捧回2024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詹天佑运输奖青年奖的获奖证书。工作15年来,他主持研发十余种关键设备,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攻克无数现场难题,成为铁路客车检修领域的创新先锋。荣誉面前,他谦逊如初:“我只是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发挥最大作用。”
“现场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我们这个专业以前叫暖通专业。”冯其林娓娓道来入行故事,“暖通是采暖通风的意思,而空电车间主要负责检修客车空调以及其他电器,这正是我的老本行。”
2010年,冯其林从兰州交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进入南宁车辆段工作。
但真正深入现场,他才发现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检修工作高度依赖老师傅的经验,缺乏科学检测手段。比如空调插头烧了,车辆乘务员得花一两个小时对线重接,旅客全都在那眼巴巴等着,压力山大。”
这种被动维修的现状激发了他的创新意识。2013年,针对柴油发电机故障频发的问题,他首次开展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那时反复检测都查不出原因,大伙一度都有点丧气,后来才发现根源在控制板插头。”冯其林带着数据和老师傅们反复讨论,最终通过优化插头结构,将故障率显著降低。这一项目最终获得了局级优秀QC成果奖。“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技术创新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这颗创新的种子,从此在他的内心种下。
此后,他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空调插头烧损曾是车间“老大难”问题,每月更换几十个,成本高、影响大。冯其林带着团队爬车顶、找原因,跟踪记录了327个案例,测量了500多个数据点,在高温下一待就是几小时。“工作服都能拧出水来。”团队成员吴昆山回忆。
最终他们发现病因是空调冷凝水滴落渗进插头导致烧损,于是重新设计安装位置,并在空调线管处增加U型弯排水孔。改造后,烧损故障率下降80% ,该团队荣获“全国铁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现场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当问及研究方向,冯其林的话掷地有声。
“咱们干铁路的人,心里得装着旅客”
走入冯其林的办公室,桌面堆满了图纸和零件,但人却不见踪影。
“在办公室是找不到冯主任的,你得去检修库‘逮’他。”一名路过的老职工笑呵呵地指路。
“不泡在库里怎么行?”冯其林有自己的一套工作哲学——图纸画得再完美,不到现场验证一遍,心里总不踏实;故障代码看得再明白,不亲手摸一摸,就找不到真正的病根。
“问题在现场,答案在一线。”在他看来,科研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一场与设备零件的直接对话。这场对话的终极意义,就是让人民群众的出行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铁路客车集便装置是旅客列车的重要设施,其运行状态与旅客出行体验直接挂钩。过去,集便装置故障曾是让检修人员头疼不已的难题——故障像捉迷藏,线上出问题,回库又正常。一旦出现故障,检修人员只能凭经验判断,往往需要多次拆卸调试,费时费力,也影响了旅客的乘车舒适感。
面对这一技术难题,2020年,冯其林牵头研发全路首台集便装置车载监测仪,能实时监测故障情况并提前预警。研发期间,他白天跟踪运行数据,晚上画图写代码,常常深夜才回家。“就像给列车的‘肠胃’做了个动态监护仪。”他比喻道。这一项目最终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每一处车辆设施设备的良好运行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咱们干铁路的人,心里得装着旅客。”这是冯其林总挂在嘴边的话。
“创新是集体智慧”
“这都是集体智慧。”尽管个人荣誉加身,冯其林始终强调团队力量。
“很多点子是一线老师傅提出的,我只是负责总结提炼。”他提到电茶炉除垢装置的革新——传统人工清洗效率低,团队发明了循环除垢法,用泵将除垢剂注入管路,职工只需“接上管、启动泵”,就能自动清洗,还可兼顾其他工作。
近年来,冯其林带领团队又将目光投向智能监测板块。他提出研制“铁路客车制动监测系统配套试验台”:“我们通过试验台设置20个模拟故障,根据监测数据检测出列车制动系统的异常或故障状态,从而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目前,这一项目已通过立项,他和团队正联合科研所开展攻关。
如今,作为车间副主任,他着力搭建创新平台。“现场职工最懂痛点,但缺技术资源;科研单位有技术,却不知现场需求何在。我们要做翻译官,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他推动成立大师工作室,联合局内外专家攻关,近三年带领团队获国家实用型专利10项、省部级奖项6项。
“铁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我们也要一直学、一直闯,争取为‘人享其行’多尽一份力。”他的话语朴实而有力量。
夕阳西下,检修库内灯火通明。一列整装待发的客车缓缓驶出库门,即将汇入四通八达的全国铁路网——那里,有千万旅客对美好旅途的期盼,也承载着如冯其林一般的新时代铁路青年未曾停歇的匠心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