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拼出“家”的模样

卢诗颖

字数:771 2025年10月11日 家园
  飞鸟掠过枝头,落日悄然而至,八渡站区也变得热闹起来。乒乓球清脆的碰撞声,篮球进网后的欢呼声,厨房锅铲的翻炒声,各种声音交织奏响专属八渡站区的和谐乐章。这里依山傍水,绿树白墙,是不同于城市的“世外桃源”,对于八渡信号工区的职工来说,这里也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然而在以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基础设施陈旧,道路泥泞……2023年12月,集团公司在八渡站区开展“三线”建设工程,从那时起,“家”开始一点点褪去旧时模样。
  “ ‘ 三线’建设为期两个月,主要对工区的22间宿舍和宿舍里的家具进行拆卸、搬运和组装。”工长赖文说。虽说这是一个大工程,可大伙没有丝毫畏惧,挥锤的胳膊越发有劲,手臂一起一落,钉子叮当落地,一块块被拆卸下来的木板被整齐地堆放在车上,等待去往“新家”。“等到了新宿舍,我们还要重新组装这些床和柜子。”曾智升笑着说,“这过程就像拼乐高一样。”
  起初,只有八渡信号工区职工利用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地参与到“三线”建设中,后来,为了赶工期,支援的人手一拨接一拨地赶来,队伍慢慢壮大,大伙儿昼夜连轴转,累得沾床就睡。其间,副工长潘志强像钉子一样牢牢扎根现场。他在线路、宿舍、建设站区间三点一线地奔波,最拼的那几天每天要干12小时。“再咬咬牙,八渡站区的兄弟很快就能住进新‘家’了!”黄满的话像火星溅进了油锅,疲惫的人群骤然沸腾,大家的斗志被重新点燃。
  “ ‘三线’建设增进了大家的友谊。”伍健仁指着草坪说,“这是我们和百色来支援的兄弟一起铺的。”支援队伍由党员组成,系百色地区三个支部党员主动请缨周末前来支援。他们就像一场及时雨,挖坑、填土、铺草、浇水施肥,让干涸的土地有了生命,冒出新绿。
  如今,八渡站区早已旧貌换新颜,从水泥路到沥青路,从一片荒芜到绿树红花,它不仅浸透了八渡信号工区职工的汗水与付出,更承载着他们彼此间的温暖与记忆,而这,正是无数小站岁月的缩影。